世界無煙日
讓我們一起跟香煙說NO
珍惜生命?遠離香煙
5月31日
2020年5月31日是第33個世界無煙日,主題是“ 保護青少年遠離煙傳統煙草產品和電子煙”,目的是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煙草制品、特別是電子煙等新型煙草制品對青少年的危害,遏制成人吸煙率的上升。
青少年關乎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他們正處于自我意識和叛逆性逐漸增強的時期,具有一定從眾心理,對吸煙建立的長期慢性危害的認識還不夠。同時由于煙草制品的極強的成癮性,青少年一旦接觸煙草,很容易成為煙民。研究顯示,77.9%的當前吸煙者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
煙草制品是一種極其特殊的商品,是唯一一種危害所有使用者并可造成一半使用者死亡的合法消費品。煙草煙霧中含有數百種有毒物質,至少69種可導致癌癥,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健康,會殃及眾多的無辜,會導致成癮。
煙草燃燒所產生的煙霧是由7000多種化合物所組成的復雜混合物,其中氣體占95%,如一氧化碳、氫化氰、揮發性亞硝胺等,顆粒物占5%,包括半揮發物及非揮發物,如煙焦油、尼古丁等。這些化合物絕大多數對人體有害,其中至少有69種為已知的致癌物,如多環芳烴、亞硝胺等,而尼古丁是引起成癮的物質。
二手煙(Second-hand smoking, SHS)指從卷煙或其他煙草制品燃燒端散發的煙霧,且通常與吸煙者散發的煙霧混雜在一起。二手煙中含有幾百種已知的有毒或者致癌物質,包括甲醛、苯、氯乙烯、砷、氨和氫氰酸等。二手煙已被美國環保署和國際癌癥研究署確定為A類致癌物質。與吸煙者本人吸入的煙霧相比,二手煙的許多致癌和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更高。
2.煙草認知誤區
大部分公眾對“低焦油等于低危害”的錯誤觀點缺乏認識,且受教育程度高者,如醫生、教師等人群有此錯誤認識的比例更高,反映出公眾普遍對這一問題存在嚴重的認識誤區。
公眾對吸煙危害健康的認識不足及誤區的普遍存在是阻礙我國控制吸煙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3.吸煙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我國是煙草生產和消費大國,每年消耗的煙草占世界總銷額的1/3以上,吸煙者高達3億。據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估算,還有約4億人受到被動吸煙的危害,因而我國約有7億人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煙草的危害。香煙煙霧中,92%為氣體,如一氧化碳、氫氰酸及氨等;8%為顆粒物,這些顆粒物統稱焦油,內含尼古丁、多環芳香羥、苯并芘及β-萘胺等,已被證實的致癌物質約40余種。吸煙對人體的危害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經較長時間才能顯示出來,尼古丁又有成癮作用,使吸煙者難以認識。吸煙可誘發多種癌癥、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等,是造成早亡、病殘的最大病因之一。
(1)致癌作用 吸煙致癌已經公認。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吸煙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別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和小細胞未分化癌。吸煙者患肺癌的危險性是不吸煙者的13倍,如果每日吸煙在35支以上,則其危險性比不吸煙者高45倍。吸煙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煙者高10~13倍。
(2)對心、腦血管的影響 許多研究認為,吸煙是許多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吸煙者的冠心病、高血壓病、腦血管病及周圍血管病的發病率均明顯升高。統計資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壓病患者中75%有吸煙史。冠心病發病率吸煙者較不吸煙者高3.5倍,冠心病病死率前者較后者高6倍,心肌梗塞發病率前者較后者高2~6倍,病理解剖也發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前者較后者廣泛而 嚴重。高血壓、高膽固醇及吸煙三項具備者冠心病發病率增加9~12倍。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中的30%~40%由吸煙引起,死亡率的增長與吸煙量成正比。
(3)對呼吸道的影響 吸煙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慢性氣道阻塞的主要誘因之一。實驗研究發現,長期吸煙可使支氣管粘膜的纖毛受損、變短,影響纖毛的清除功能。吸煙者?;加新匝恃缀吐晭а?。
(4)對消化道的影響 吸煙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煙者增加91.5%,并能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氫鈉,致使十二指腸酸負荷增加,誘發潰瘍。煙草中煙堿可使幽門括約肌張力降低,使膽汁易于返流,從而削弱胃、十二指腸粘膜的防御因子,促使慢性炎癥及潰瘍發生,并使原有潰瘍延遲愈合。此外,吸煙可降低食管下括約肌的張力,易造成返流性食管炎。
(5)其他 吸煙對婦女的危害更甚于男性,吸煙婦女可引起月經紊亂、受孕困難、宮外孕、雌激素低下、骨質疏松以及更年期提前。孕婦吸煙易引起自發性流產、胎兒發育遲緩和新生兒低體重。其他如早產、死產、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等均可能與吸煙有關。妊娠期吸煙可增加胎兒出生前后的死亡率和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吸煙婦女死于乳腺癌的比率比不吸煙婦女高25%。已經證明,尼古丁有降低性激素分泌和殺傷精子的作用,使精子數量減少,形態異常和活力下降,以致受孕機會減少。吸煙還可造成睪丸功能的損傷、男子性功能減退和性功能障礙,導致男性不育癥。